產(chǎn)地分布:
產(chǎn)自中國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,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山東、河南、江蘇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臺灣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西藏。俄羅斯遠(yuǎn)東地區(qū)、日本、朝鮮均有分布。
形態(tài)特征:
委陵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根粗壯,圓柱形,稍木質(zhì)化。花莖直立或上升,高20-70厘米,被稀疏短柔毛及白色絹狀長柔毛。基生葉為羽狀復(fù)葉,有小葉5-15對,間隔0.5-0.8厘米,連葉柄長4-25厘米,葉柄被短柔毛及絹狀長柔毛;小葉片對生或互生,上部小葉較長,向下逐漸減小,無柄,長圓形、倒卵形或長圓披針形,長1-5厘米,寬0.5-1.5厘米,邊緣羽狀中裂,裂片三角卵形,三角狀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,頂端急尖或圓鈍,邊緣向下反卷,上面綠色,被短柔毛或脫落幾無毛,中脈下陷,下面被白色絨毛,沿脈被白色絹狀長柔毛,莖生葉與基生葉相似,唯葉片對數(shù)較少;基生葉托葉近膜質(zhì),褐色,外面被白色絹狀長柔毛,莖生葉托葉草質(zhì),綠色,邊緣銳裂。
傘房狀聚傘花序,花梗長0.5-16厘米,基部有披針形苞片,外面密被短柔毛;花直徑通常0.8-1厘米,稀達(dá)1.3厘米;萼片三角卵形,頂端急尖,副萼片帶形或披針形,頂端尖,比萼片短約1倍且狹窄,外面被短柔毛及少數(shù)絹狀柔毛;花瓣黃色,寬倒卵形,頂端微凹,比萼片稍長;花柱近頂生,基部微擴大,稍有乳頭或不明顯,柱頭擴大。
瘦果卵球形,深褐色,有明顯皺紋。花果期4-10月。
生長習(xí)性:
生山坡草地、溝谷、林緣、灌叢或疏林下,海拔400-3200米。
繁殖培育:
根芽和種子繁殖,栽培粗放,早期放葉前修剪。
.氣候土壤:宜溫和干燥的氣候,以排水良好的砂質(zhì)壤土為佳。[br]2.整地:播種前翻耕土地1-2次,并施廄肥或堆肥,作畦寬約1.5m。[br]3.種植:3月下旬,在畦面開溝,深6-7cm,溝距18-21cm,然后將種子與細(xì)土混和,疏播在溝中,覆土一層,澆水。[br]4.播種后約3周出苗,當(dāng)苗高3-6cm時勻苗,使每株相距12-15cm。以后每隔15天左右,除草松土1次。追肥第1次在幼苗期,第2次在生長花蕾前,前者以氮肥為主,后者以磷鉀肥為主。干旱嚴(yán)重時須灌水。
園林用途:
主要價值編輯
應(yīng)用
該種根含鞣質(zhì),可提制栲膠;全草入藥,能清熱解毒、止血、止痢。嫩苗可食并可做豬飼料。
醫(yī)藥
《藥典》。【藏藥】鞠赤雅巴:全草治赤痢腹痛,久痢不止,痔瘡出血,癰腫瘡毒《中國藏藥》。孜瑪絲哇:全草治胃痛,腸炎,菌痢《藏本草》。
【朝藥】全草治感冒,支氣管喘息《圖朝藥》。
【侗藥】罵高罷(Malgaos bagx):根及全草主治難凍榜(白痢)《侗醫(yī)學(xué)》。
全草(委陵菜):苦,寒。清熱解毒,涼血止痛。用于赤痢腹痛,久痢不止,痔瘡出血,癰腫瘡毒。
附方:
為薔薇科植物委陵菜的根或帶根全草。
【成份】:新鮮植物含水分62.39%,抗壞血酸49.4毫克%。干品含水分12.12%、蛋白質(zhì)9.18%、脂肪4.03%,粗纖維21.89%、灰分7.25%、P2O5-0.26%、Ca0-2.63%。
【功能主治】:祛風(fēng)濕,解毒。治痢疾,風(fēng)濕筋骨疼痛,癱瘓,癲癇,瘡疥。
《中國藥植志》:"治阿米巴痢。"
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"治痢疾,母豬瘋,羊癲瘋。"
《東北藥植志》:"煎湯洗疥瘡。"
《貴陽民間藥草》:"清熱解毒。治赤白痢下,風(fēng)濕疼痛,癱瘓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
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;研末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洗,搗敷或研末撒。
食療
薔薇科草本植物委陵菜的嫩莖葉(苗)或根。又稱翻白菜、根頭菜、虎爪菜、老鴉翎、老鴰爪、痢疾草、天青地白草。中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分布。春季采嫩苗,夏、秋季采全草,洗凈鮮用;全草亦可曬干備用。
1,委陵菜木槿花湯:委陵菜30克,白木槿花15克。加水煎湯服。亦可略加油、鹽調(diào)味,作湯菜食。
白木槿花能清濕熱、涼血以治痢,該方用以增強委陵菜的療效。用于濕熱痢疾或腹瀉。
2,根頭菜湯:委陵菜根60-120克。加水煎湯服。
該方有清熱解毒療瘡的功效。用于疔瘡癰腫初起,疼痛灼熱。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