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地分布:
國內分布:西藏,貴州,云南,廣東(海南)和廣西
形態(tài)特征:
攀援灌木;小枝被褐色絨毛。葉革質或近革質,廣卵形、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,長9-26厘米,寬4.5-13厘米,頂端圓形或微凹,基部圓形至截形,有時呈淺心形,葉面僅中脈和側脈被短絨毛,葉背被褐色絨毛,側脈每邊15-20條,在葉面凹陷,在葉背凸起,網(wǎng)脈明顯,與側脈近垂直網(wǎng)結;葉柄長8-15毫米,被短絨毛,上面有槽?;ǘ喽浣M成團傘花序,花序與葉對生;總花梗長5-10毫米;幾無花梗;萼片卵狀披針形,長約1厘米,花蕾時與花瓣等長,頂端漸尖,外面被短絨毛,內面無毛;外輪花瓣卵狀長圓形,長約1.5厘米,外面被短絨毛,內面無毛,內輪花瓣卵狀披針形,比外輪花瓣短,基部稍內彎,兩面無毛;藥隔闊三角形;心皮長1.5毫米,密被絹質柔毛,花柱長圓形,內彎,被柔毛,柱頭頂端全緣,每心皮有胚珠4顆,2排。果圓球狀,直徑約3厘米,被金黃色短絨毛;果柄長1.5厘米,被金黃色短絨毛。花期5-11月,果期6-12月。
生長習性:
生長于海拔340米至2,000米的地區(qū),多生在山地密林中,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