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國內(nèi)分布:產(chǎn)臺灣(臺北、南投、臺東等地)、湖南(地點不詳)、廣東(羅浮山、英德、信宜、茂名、仁化、增城、乳源、翁源)、香港、廣西北部和東南部(容縣、融水)、云南東南部至南部(河口、屏邊、勐臘)和西藏東南部(墨脫)。生于海拔800--2000米的山坡林下或山谷河邊等陰濕處。
國外分布:也分布于尼泊爾、錫金、不丹、印度、日本、泰國、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、斯里蘭卡至南部非洲和馬達(dá)加斯加。模式標(biāo)本采自非洲。
形態(tài)特征:
植株高達(dá)80厘米,無明顯的根狀莖。假鱗莖狹圓錐形,長1--2厘米,基部粗1厘 米,具3--6枚葉,無明顯的假莖。葉在花期全部展開,橢圓形至倒卵形,長20—40厘 米,寬達(dá)10.5厘米,先端急尖或漸尖,基部收狹為柄,邊緣全緣,背面密被短柔毛; 葉柄長11--23厘米?;ㄝ銖娜~叢中抽出,直立,粗壯,長45—75厘米,中部以下具2 枚緊抱花序柄的筒狀鞘;總狀花序疏生數(shù)朵花,其下具數(shù)枚苞片狀葉;花苞片宿存,披 針形,長1—1.8厘米,近基部寬5—8毫米,先端急尖,密被短柔毛;花梗和子房長達(dá) 3.5厘米,有時子房稍呈棒狀,密被短毛;花淡紫色,唇瓣常變成橘黃色;中萼片橢圓 形,長18—23毫米,中部寬6—10毫米,先端銳尖,具5—7條脈,背面疏被短柔毛; 側(cè)萼片長圓形,長2—2.8厘米,中部寬6--9毫米,先端急尖并呈短尾狀,具5—7條 脈,背面疏被短柔毛;花瓣倒卵形或?qū)掗L圓形,長15—20毫米,中部以上寬9—12毫 米,先端稍鈍或近銳尖,具5條脈,其兩邊外側(cè)的主脈分枝;唇瓣基部與整個蕊柱翅合 生,3裂;側(cè)裂片鐮狀披針形,長約5毫米,基部寬1.5--2毫米,向先端變狹,先端 稍鈍;中裂片扇形或腎形,寬1—1.5厘米,先端凹缺或淺2裂,裂口中央略有凸尖, 前端邊緣全緣或具缺刻,基部具短爪;唇盤基部具3列不等長的黃色雞冠狀的小瘤;距 圓筒狀,長2.5—5厘米,上下等粗或中部以下稍變粗,伸直或稍弧曲,末端鈍,外面 疏被短毛;蕊柱長5毫米,上端擴(kuò)大,近無毛;蕊喙2裂;裂片斜卵狀三角形,長0.7 毫米,先端銳尖;藥帽在前端稍收狹,先端截形;藥床寬大;花粉團(tuán)狹倒卵球形,等 大;長約2毫米;粘盤小,近長圓形。 花期4—9月。
生長習(xí)性: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