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產(chǎn)浙江南部、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廣西和海南等省區(qū)。模式標本采自臺灣淡水。
形態(tài)特征:
竿高6-12米,直徑3-9厘米,幼時被白粉,粉退后呈綠色或暗綠色;節(jié)間圓筒形,長20-35厘米,通常鄰近的節(jié)間稍作“之”字形曲折;竿壁厚4-12毫米?;X鞘脫落性,革質(zhì),頂端近為截形,背面無毛或被有或疏或密的褐色刺毛,邊緣無毛或其上部顯著生纖毛;籜耳近等大,橢圓形或近圓形,邊緣生纖毛;籜舌高約1毫米,近全緣或上緣呈波狀;籜片直立,三角形或窄三角形,先端長漸尖,基部截形并向內(nèi)收窄,其寬度約籜鞘頂寬之半。分枝習性較高,常在竿第七節(jié)以上始發(fā)枝,竿每節(jié)計有3主枝和若干較細小的枝條。末級小枝具6-15葉;葉鞘長7-15厘米,初時被顯著小刺毛,以后漸變無毛,邊緣大都無毛或有時疏生纖毛;葉耳半圓形,邊緣有棕色繸毛;葉舌矮,截平或圓拱起;葉片長圓狀披針形,長15-30厘米,寬3-6厘米,先端長漸尖,基部鈍圓或廣楔形,上表面無毛,下表面被柔毛,邊緣粗糙或有小刺毛,次脈9-14對,脈間的再次脈為9條,小橫脈較明顯;葉柄長2-6毫米?;ㄖo葉;假小穗單生或叢生于花枝各節(jié),長2.7-3厘米,寬7-10毫米,兩側扁,下部綠色,上部赤紫色;苞片3-5,上方1或2片腋內(nèi)無芽;小穗含5-9朵小花;小穗軸脫節(jié)于穎下,其節(jié)間粗短;穎1片,卵形,長9-10毫米,寬8毫米,無毛,邊緣生纖毛,具多脈,脈間有小橫脈;外稃與穎相似,卵形,長17毫米,寬13毫米,先端尖,有小尖頭,無毛或有微毛,具多脈(約有31條),其脈間亦有小橫脈,邊緣生纖毛;內(nèi)稃長13毫米,寬4毫米,頂端尖銳而不具裂缺,兩面均生微毛,背部2脊間有3-5脈,脊外至邊緣各有2脈,各脈間均有稀疏小橫脈,邊緣和脊上均生顯著的纖毛;鱗被3,近同形,卵狀披針形,長3.5毫米,脈紋明顯,邊緣生纖毛;花藥長8毫米,頂端有小尖頭,其上還生小刺毛;子房卵形,長2毫米,被粗毛,花柱顯著,較子房為長,頂端有3條長而纖細的羽毛狀柱頭。果實未見。筍期5-11月,花期多在夏季至秋季。
生長習性: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