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地分布:
產臺灣(臺北、南投等地)、湖北(神農架)、湖南南部(宜章)、廣東北部和西南部(乳源、陽春)、廣西東北部至西北部(融水、龍勝、凌云、全州)、貴州東北部(梵凈山)和云南東南部(屏邊、西疇)。生于海拔450--1600米的山坡密林下或溝谷林下 巖石邊。也見于越南。模式標本采自臺灣。
形態(tài)特征:
假鱗莖疏生于根狀莖上,圓柱形,長1.5—3.5厘米,粗2——4毫米,被鞘。葉厚紙質,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,長7--22厘米,寬3—8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近圓形或有時楔形,具長1--2厘米的柄,邊緣波狀,具許多弧形脈?;ㄝ汩L達38厘米;總狀花序疏生4--9朵花;花序柄被3枚鞘;花苞片狹披針形,約等長于花梗和子房,通常長1—1.5厘米,先端漸尖;萼片和花瓣綠色,先端內面具紅色斑點;中萼片狹長圓狀披針形,長15—17毫米,寬2.2--2.5毫米,先端漸尖,具3條脈;側萼片鐮刀狀倒披針形,比中萼片稍短而寬,先端漸尖,基部貼生于蕊柱足,具3條脈;花瓣相似于側萼片,近先端處寬2毫米,先端漸尖,具3條脈;唇瓣白色帶紅色斑點和條紋,近圓形,長10---14毫米,基部具長約5毫米的爪,3裂;側裂片斜卵形,先端銳尖,上緣具不整齊的齒,攤平后兩側裂片先端之間相距約8毫米;中裂片倒卵形,寬約5毫米,先端近圓形并稍凹人,邊緣具不整齊的齒;唇盤在兩側裂片之間具2條褶片;褶片下延到唇瓣的爪上;距圓筒狀,長約4毫米,末端鈍;蕊柱長約1厘米,基部擴大,具長約4毫米的蕊柱足;蕊柱翅在蕊柱上端擴大而呈圓耳狀。 花期5--9月。
生長習性: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